在保证原材料的表面状态符合
机架加工要求,需从供应商源头控制、进厂检验、预处理工艺三个环节建立标准化流程,针对金属原材料(钢材、铝合金、铸铁等)的表面缺陷(如锈蚀、划痕、氧化皮、油污)制定严格的管控措施,具体方法如下:

一、明确表面状态的核心指标(根据加工需求定义标准)
不同机架加工对表面状态的要求不同,需提前明确关键指标:
表面缺陷限制
划痕:深度≤0.1mm(避免加工后残留或应力集中),长度≤50mm,每平方米不超过 2 处;
锈蚀:无可见锈蚀(氧化色允许,但需可通过预处理去除),不锈钢表面不得有褐色锈斑;
氧化皮 / 涂层:热轧钢板的氧化皮需均匀(无剥落),冷轧板需无油污、钝化膜完整;
铸件表面:无气孔(直径>1mm 的气孔不允许)、砂眼、浇冒口残留(需打磨至与表面平齐)。
表面粗糙度
需焊接的表面:粗糙度 Ra≤12.5μm(保证焊接时熔合良好);
需喷漆的表面:粗糙度 Ra3.2-6.3μm(增强涂层附着力);
高精度配合面(如导轨安装面):粗糙度 Ra≤1.6μm(减少加工余量)。
清洁度
油污含量≤50mg/m²(用荧光法检测),避免焊接时产生气孔或影响涂层结合;
无灰尘、金属碎屑等杂质(用无尘布擦拭后无可见污渍)。
二、供应商端的源头控制(提前约定质量标准)
签订表面质量协议
在采购合同中明确表面状态要求:如冷轧钢板需 “无锈蚀、无划痕、表面覆盖防锈油(膜)”,铝合金需 “阳极氧化前表面无腐蚀、无压痕”,并附带供应商提供的表面检测报告(含外观、粗糙度数据)。
要求供应商采取防护措施:如钢板出厂前涂防锈油 + 缠绕塑料膜,铝合金用珍珠棉分隔包装,避免运输过程中磕碰、划伤。
供应商审核与追溯
选择具备表面处理能力的优质供应商(如通过 ISO9001 认证),定期审核其原材料存储环境(如防潮仓库、恒温车间);
要求原材料附带唯一标识(批次号、生产日期),确保表面缺陷可追溯至生产环节(如轧制、铸造工艺问题)。
三、进厂检验:严格筛查不合格品
外观全检
逐件 / 逐批检查:在自然光或标准光源(照度 500-1000lux)下,用目视(或放大镜)检查表面是否有划痕、锈蚀、氧化皮剥落等缺陷,不符合指标的直接拒收。
重点区域检查:机架的外露面、焊接面、配合面需加倍严格,如导轨安装面不允许有任何划痕(避免影响设备精度)。
理化指标检测
粗糙度测试:用粗糙度仪在关键表面(如焊接区、装配面)抽样检测,每批次至少测 3 个点,确保 Ra 值符合要求。
清洁度检测:随机抽取样品,用溶剂清洗后称重,计算油污残留量;或用白绸布擦拭,观察是否有污渍。
涂层 / 氧化膜检测(针对预处理过的材料):如镀锌钢板的锌层厚度(用测厚仪检测,≥85μm)、铝合金氧化膜的致密性(盐雾测试 48 小时无腐蚀)。
不合格品处理
轻微缺陷(如局部轻微锈蚀):评估是否可通过预处理修复(如喷砂、打磨),修复后重新检验;
严重缺陷(如深划痕、大面积锈蚀):直接拒收并要求供应商退换货,记录不良信息并反馈供应商整改。
四、预处理工艺:修复与优化表面状态
对于表面状态接近合格但需优化的原材料,需通过预处理工艺提升表面质量,满足加工要求:
除锈与去氧化皮
机械法:用喷砂(石英砂、钢丸)处理热轧钢板、铸铁件,去除氧化皮和锈蚀,同时增加表面粗糙度(利于焊接 / 喷涂),喷砂后表面等级需达到 Sa2.5 级(近白清理)。
化学法:冷轧钢板用酸洗(盐酸或硫酸溶液)去除轻微锈蚀,铝合金用碱洗(氢氧化钠溶液)去除自然氧化膜,处理后需用清水冲洗并中和,避免残留酸 / 碱腐蚀。
去油污与清洁
溶剂清洗:用酒精、汽油或专用清洗剂擦拭表面油污,适合小面积处理;
超声波清洗:针对精密零件或复杂表面,通过超声波振动去除缝隙内的油污和杂质,清洁度可达≤10mg/m²。
表面修整
划痕修复:轻微划痕用砂纸(800#-1200#)打磨抛光,去除痕迹后再进行后续加工;
铸件补焊:对表面气孔、砂眼,用与母材匹配的焊条进行补焊,打磨平整后检测(无凹陷、无焊渣)。
防护处理
预处理后的材料需及时加工,若存放超过 24 小时,需涂防锈油(钢材)或保护膜(铝合金),避免二次污染或锈蚀。
五、过程监控与记录(保证可追溯性)
建立表面质量台账
记录每批次原材料的供应商、批次号、进厂检验结果、预处理方法及效果,便于后续质量追溯。
定期校准检测工具
粗糙度仪、测厚仪、盐雾试验机等需按周期校准(每年 1 次),确保检测数据准确。
持续改进
统计表面缺陷类型及频率(如划伤占比高),分析原因(如包装不当、运输碰撞),反馈给供应商优化包装或运输方式;若预处理工艺导致表面质量波动,需调整参数(如喷砂压力、酸洗时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