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
钣金机箱加工过程中,划伤是影响产品质量和外观的常见问题,可能由材料处理、加工设备、工艺操作、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导致。为避免划伤,需从以下关键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:

一、材料处理环节的划伤预防
运输与装卸:
问题:运输过程中材料碰撞、装卸时野蛮操作(如拖拽、抛掷)易导致表面划伤。
措施:使用专用托盘或包装固定材料,避免直接接触;装卸时采用吊装或叉车,轻拿轻放,禁止拖拽。
存储环境:
问题:材料堆放杂乱、相互挤压,或存储环境潮湿、有腐蚀性物质,可能引发表面损伤或腐蚀。
措施:将材料平放在干燥、清洁的货架上,避免重叠堆放;存储区域保持通风,远离化学品。
二、加工设备导致的划伤控制
设备维护:
问题:切割机、冲床、折弯机等设备导轨、刀具磨损或松动,可能刮伤材料表面。
措施:定期检查设备导轨、刀具状态,及时更换磨损部件;操作前确认设备调整到位,避免加工时晃动。
夹具设计:
问题:夹具与材料接触面粗糙或有异物,可能造成压痕或划伤。
措施:夹具接触面粘贴软质材料(如橡胶、海绵),定期清理夹具表面杂质。
三、工艺操作中的划伤规避
切割工艺:
激光切割:
问题:焦点位置偏差、气体压力不当或材料表面有油污,可能导致切割边缘挂渣或划伤。
措施:调整激光焦点至材料表面,控制气体压力(如氧气辅助切割时压力适中),切割前清洁材料表面。
等离子切割:
问题:电流过大、切割速度过快或喷嘴磨损,可能产生熔渣飞溅划伤表面。
措施:优化切割参数(电流、速度),定期更换喷嘴,切割时采用防护板遮挡飞溅物。
冲压工艺:
问题:模具间隙过大、冲头磨损或润滑不足,可能导致材料表面拉伤或划痕。
措施:调整模具间隙至合理范围(通常为材料厚度的5%-10%),定期修磨冲头,加工时使用专用润滑油。
折弯工艺:
问题:折弯上模R角过小、下模V型槽宽度不当或压力过大,可能压伤材料表面。
措施:选择合适R角的上模(通常为材料厚度的1-2倍),调整下模V型槽宽度(通常为材料厚度的6-8倍),控制折弯压力。
四、环境与人为因素的划伤防范
加工环境:
问题:工作台面有硬质颗粒、地面杂物或光线不足,可能导致操作时划伤材料。
措施:保持工作台面清洁,定期清扫地面,确保加工区域光线充足。
人员操作:
问题:操作人员未佩戴手套、工具使用不当或注意力不集中,可能直接划伤材料。
措施:要求操作人员佩戴棉质或防割手套,使用专用工具(如塑料刮板)搬运材料,加强操作培训。
五、后处理环节的划伤保护
去毛刺与打磨:
问题:去毛刺时砂纸过粗、打磨力度过大,可能破坏表面光洁度。
措施:使用细砂纸(如800目以上)去毛刺,打磨时控制力度,避免过度处理。
表面处理:
问题:喷涂前未彻底清洁表面、喷涂环境有灰尘,可能导致涂层附着力差或表面颗粒。
措施:喷涂前采用超声波清洗或喷砂处理,确保表面无油污、灰尘;在无尘车间进行喷涂作业。